草根网弘扬传统文化,发布原创文学,散文,诗歌,随笔等,体现湖湘文化和乡土风情。草根网最新原创文字:
  • 书法(0… 1.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名称是20世纪初文字学…
  • 修心(0… 天人合一,凭良心,归一《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
  • 书法 (… 一、甲骨文甲骨文指殷商时代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
  • 易说历史… 商鞅原名公孙鞅,因功封于商,又称商鞅、商君。 太史公说…
  • 易说历史… 秦后魏纾:不去故无成功 ——心太软,不如大善于天下 王…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Plus Linkedin Instagram YouTube Pinterest Tumblr VK WeChat Weibo
随笔├风眼看世界

我们为什么需要黄永玉

怀念 | 黄永玉先生逝世:我们为什么需要黄永玉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永玉昨天凌晨逝世,享年99岁。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黄永玉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做过瓷场工人、小学教员、报社美术编辑,写过剧本,后在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副主席。他在战乱年代自学成才,以木刻起家,拓展至漫画、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虽平生多舛,处世态度却洒脱旷达。

据黄永玉回忆,他年少时离开家乡去厦门集美学校求学,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彼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他“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也曾为了生存和一船舱尸体同行,险些被抓“壮丁”。

“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黄永玉的一生,跟时代和历史紧紧缠绕。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巨大声誉,他却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

2021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黄永玉的诗集《见笑集》,为其诗歌全编,收录其1947-2021年间创作的150余首诗作,时间跨度70余年。其中的部分诗篇诸如《老婆啊,不要哭》《听说从丰台来》等,已经成为名篇,也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珍贵记录,见人性人情,见历史反思。另一些诗作如《非梦》,是诗人九十五岁时所作,依然葆有着珍贵的悲悯情怀,读来感人至深。


我们为什么需要黄永玉

——黄永玉诗集《见笑集》读札

文 / 王迪

网上关于黄永玉的评论多矣,什么“老顽童”“赤子”“最好玩儿的人”、率真、畅快、恣肆……人们毫不吝啬地把世间的好词都堆在老人家面前,却总不及他自己说得好——还是去读他的诗集吧!

黄老在《如何培养一个坏人》中故弄玄虚地声张,培养一个坏人和培养一个好人完全一样!真可怕!但是,培养一个像他这样的人却难了:需得在屈原的故乡被彪悍又柔情的民风浸染过;再经历战乱,在大半个中国辗转,尝过人世的艰辛和暖意;最重要的是爱上木刻,夜以继日地发疯画、发疯刻,遍访师友,酿成《天阳下的风景》,向那些“比我老的老头”学着从艺和做人的道理;还得在下放劳动时,画荷花速写8000张;在七十岁时远赴言语不通的意大利,《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不眠不休地画画、雕塑、写作;到了九十鲐背之年也不能休息,要开笔写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天不休,写上262万字……这本编年体的诗歌集,凝聚了黄老大半生光阴。

有时在纷攘中,我不禁想: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黄永玉?

黄老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遇到中国文人那种出世入世的烦恼。对待每一个时代,他都热烈地投入,全情地交付。

他一直是入世的。40年代,以木刻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50年代,在香港时为电车工人大罢工写诗:“大动脉繁荣都市,繁荣了/吸血者的肚皮,另一面,繁荣了/一千几百个/以及无数一千几百个的/胃溃疡和肺结核。”(《无名街报告书》)60年代,祖国大建设时期,他听说猫头鹰是捕鼠能手,画下一张张画,题名《一吨》《四吨》,却被批为“黑画”,就此卷入时代风雨。70年代末期,从旧金山回国途中,他写下《从远古到今天——致新泽西的小屋》:“我这么想,/一定!为了祖国,/像你们那样生活,/那样工作,/那样爱,/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一切……”。“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他倾情写道:“妈妈,死去与活着的儿女们/无论在哪里都思念你。/饿了把希望当饭,/干渴把信心当水,/相信终有一天会拥抱你。”(《妈妈,我回来了!》)80年代,《黄土地》上映,勾起黄老半生回忆,他热烈地称颂黄土地上八路军的坚实脚步,写道:“唉!/我十六岁也曾打算过,/走什么路能上延安?/如今我/六十岁了,/心灵的脚步/在‘黄土地’上蹒跚。”

各种对黄老的记述文章中,少有人写到他的“与祖国共忧患,与时代同风雨”,因为这本诗集,我们才得窥黄老的这一面。艺术的激情源自于爱,生命的饱满源自于个体与时代、家国、故园的融合。

“挣够了钱,早点退休”这一类现代人的目标从未出现在黄老的心里。黄老毕生的理想现在还留在故乡老屋的墙上——“我们在一起,大家有事做。”充分享受情义、充实地做事就是毕生理想。假如我辈能如黄老一般,将自己交付给时代、国家、人民,哪怕只如萤火照亮尺寸之地,亦不会觉得人生漫长,只待退休。

无疑,黄老又是出世的,这一点为世人激赏最多,借老人家自己的诗句就是“从没见过这样沉重的轻盈”。(语出诗歌《读刘焕章雕塑》)恰是因为搏击过生活的浪涛,比平常人尝过更多苦难,才能酿出慰藉凡人心肠的欢乐。“近的、远的路,/面前的和遥远的路,/一辈子走不完的路,/稔熟和陌生的路,/繁花和荆棘编成的路,/宽坦和崎岖的路……/鸟,在天上,/管什么人踩出的意义!”(《路》)不管遇到什么路,只消用“鸟在天上”的心态去面对就好了。艺术家就是教给我们“站在苦难边边上”的人。

假如有人正身处生命中色调最黑、最暗、最不知明天的日子,不妨读读黄老在“文革”中写下的诗歌:“如果,/眼瞎了,/手脚断了,/喉咙也哑了……/我,就活着,/用心灵狠狠地思想。/如果,/把我切成碎块,/我就在每一个碎块里微笑。”然而这首诗的题目叫《哑不了,也瞎不了》。不管怎样的折磨,只要拿出“在每一个碎块里微笑”这样恶狠狠的坚强,还有什么战胜不了?要是狠不起来,不妨换个路径,来首打油诗,把平凡的日常润色一番,自我博个解颐一笑。“早上一过到中午,/中午一过到晚上”,这种感觉熟不熟?正是黄老下放农村时写的,打油诗笔法竟将牛棚生活写得津津有味:照顾小鸡饮食起居,“又怕冷了小宝贝,又怕坏了小肚肠”;给公鸡母鸡分栏,“小子姑娘大起来,起居总得有间房”“屋里要有脚手架,还要空气和阳光” ……(《养鸡也是一堂课——三年农村劳动的纪念》)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老了,没有力气了,想躺平了,不妨也拿出黄老这本诗集翻一翻。人生壮年,二十五载不许从事文艺创作,够不够让人心灰意冷?黄老偏不信邪,非把每段人生都过得有滋有味。他写《中年颂》:“一条宽阔河流的中段,/一块怜悯和容纳的草原,/一双走过远路没破的合脚布鞋。”又写下《老年颂——给友人S》:“老人啊!/你是晚上八九点钟的月亮”,“他缓慢地在蓝色的夜空散步,/为人们揭示一个希望的明天。”许诺明天还不够,他又硬气地号召老伙计们像年青人一样从头来起:“不要再摆谱啦!/人老了,心是活的。/能呼吸,能爱,/能吸收一切。/那些山和水/空气、阳光/仍然都是你的。”(《像年青人一样从头来起》)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最黑最黑的夜里,给你指出一丝光线,“快看,那里还有光,那里可以出去!喂——你听到了吗?”我听到了,每当需要时,都拿出来听听。

白岩松曾经立愿“老了就做黄永玉”。这可不是个容易实现的目标。

至少,你得俏皮,开得起玩笑。看到故乡南华山,他不客气地说:“山啦山,/绿得那么啰嗦,/绿得那么重复,/绿得喘不过气,/绿得让人像喝醉了酒/个个倒在你的怀里。”(《南华叠翠》)写笑声,他给你出主意,“挖个洞,/把笑埋进土里,/到春天,/种子发芽,/长成一棵大树,/像座高高的钟楼,/风来了,/满树都响着/哈哈哈哈!”(《笑》)要是你只听到了树叶碰撞的声音,那就完了,太庄重。

开得起玩笑也不够,你还得那么、那么容易心动。看到一只被遗忘在桌子上兀自枯萎的梨子,你得在心里叹一声“堪嗟的,/希冀被吃去的等待啊!”(《哀悼等待》);看到故乡的一口井,不只是静默地站一会儿,而是“摘下井边的嫩草打一个情结,/投入井内,/默祷自己珍藏的一百个人的名字。”(《感恩井》)邵洵美先生去世30年,还会感到“生命的残渣紧咬我的心”。看到一位盲人触摸毕加索的雕像被制止,便写诗为他呼吁。95岁了,还会为了一个远方掉在坑里的孩子哭湿了枕头,“孩子别怕!/老爷爷快来陪你了!/另外那个世界,没有‘怕’这个东西!”(《非梦》)

沈从文(左)与黄永玉(右)

谁想像黄老一样老去,或者像黄永玉一样年轻,就要让自己的心灵永远敞开着,感受每一只梨子被辜负的等待,就要永远——哪怕95岁,仍然拥有热泪盈眶的能力。

光有心也不够,还得舍得花力气。世人皆知黄老是初中肄业生,却忽略了另一回事:在厦门的海风中,在集美的红砖小楼中,小黄永玉遍读图书馆中书籍,此后一生好学不辍。这才有了这本诗集丰富的面貌:词曲体、现代诗,文人诗、打油诗,抒情诗、叙事诗。读黄老一人的诗集,常能想见古今中外的诗人在文字里雅集,白居易、辛弃疾、郑愁予、艾青、洛夫、彭斯……那些在书本中被拨动的心弦,遇到真实世界的“一声黄鸟”“乡酒杯宽”,便被老人从记忆的深处打捞起,用艺术家的手,重塑为新的感动。

“遍城郭内外春渐起,/折柳枝卜得甚好天气?/莫笑我还学少年时,/破船里载着个醉老妻。/管恁的落花风,催花雨,/没了当打湿件旧蓑衣。/且蜕根桐管吹支柳营曲,/少理会,石上鹡鸰。/远山子规,/沙洲渡一条牛喝水。/雨过云霁,/平湖面当得一块镜玻璃。/老两口且俯船照个影,/含着的蚕豆笑进水底去。”(《春景(散曲)》)石上的鹡鸰、远山的子规、沙洲的渡头,都是穿越千年的,到了黄老笔下却没了一点清淡孤寂,每一个字都传递着咯咯咯的笑声,直笑到老两口嘴里的蚕豆都掉水里了。人只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云泥之别,到了黄老这里,什么都可以没有界限,什么都浑然一体。

要是我老了,艺术家虽然做不了,但含着蚕豆笑看春水的兴致还是可以拥有的。

最后,说说这本书该怎么读。其实黄老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了,还嫌不够,又用一张随书附赠的木刻卡片做了说明:

啊!我顶中意这全是

太阳的八月天气了

我顶中意这长满瓜果的肥田了

我顶中意在舞动着白色的

大小风车的蓝天底下睡觉了

我要和毛豆荚、

番茄、

小菜瓜们做伴

我伸个从头到脚的懒腰

宣布马上就要在这里躺下

泥土亲切地呼唤我

“喂

睡去

睡去

……”

(《风车和我的瞌睡》)

当日苏轼在惠州时,信步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想了一会儿,突然领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颖悟如苏轼,依然要一番挣扎,才能领悟;而“野孩子”黄老,似乎天然有这样一种元气淋漓的松弛。

若读完这本书,你我都能舍得花时间在太阳底下睡个觉,晓得这世间处处皆是歇息处,便是一得;若能在情感上放下戒备,虚怀若谷,晓得这世间太阳泥土风车豆荚番茄小菜瓜皆可亲近可聆听,身边人远方人,“尽情地享受爱”,又是一得;再或者遇到大大小小的烦难事,晓得换个角度,躺下来,从底部从根部去打量,便可道一声“哦,原来”,便再是一得。

感谢黄老。愿黄老长寿,源源不断带给我们欢乐和祈望的风标。

(文章来源:《文艺报》2021年12月1日第5版)

Leave a Reply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

湖湘文化 心情 生活 人生 农业研究 职场 农业 YY 诗歌 碎碎念 工作 武汉肺炎 2019-nCov病毒 散文 历史 人物 易经 随笔 历史的教训 周易 乡土 社会 电视剧 现代农业 学习 亲情 管理 电影 小说 农业政策 乡村振兴 风语者 风筝 读易 观点 政策 新冠疫情 写作 公文 书法 大易 古代人物 那些年,这些人 节日 疫苗 狙击手 爱情 杂评 朝鲜战争 新年 新冠疫苗 文化 心路 工商管理博士 回忆 一号文件 2023 修心 历史人物 博客 草根网 高考 高中 课程 读史 袁隆平 花鱼 研究 相互宝 理发 爱好 湖湘名人 湖南农大 港剧 母亲 核酸检测 杂记 杂交水稻 日记 日常 新冠状病毒 故乡 心态 影评 岁月总结 家里蹲 家庭 天命 国学 加强针 办公室 创新 农业评估 写字 光阴 传统 价值观 人才 乡愁 2021 2019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