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古汉语里常有的解释有6种,包括”好,好的,善良的“”友好,亲善“”善于,擅长“”爱惜“等,百善孝为先,字面意思就是所有好的、善良的行为里面,孝排第一,也就是孝为诸德之本,尽孝乃天经地义之事,就如《孝经》开篇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
一,个人修德从孝开始
从个人品德修养的角度来看,孝顺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大学》三纲之一”明明德“就是发扬彰显人天生的”明德“,善性的明德,明德就是大德、至德,至德就是至道,至道就是孝。
人都是父母所生,没有父母人就根本不存在,孝就是人的天性,就是人的明德。
《论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会的规范。
孔子弟子有若进一步理解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二十四孝》里,远古的虞舜,孝感动天;西汉的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唐朝的宰相狄仁杰,望云思亲;宋朝的文豪黄庭坚,涤亲溺器(即洗便器);宋代江南民女跪父留母等等,彪炳千秋,至今还熠熠生辉。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孝道流行天下,为任何人不可逾越之道德红线。
《二十四孝》虽然存在着其局限性,但是一个人先孝然后忠、先孝然后善,如果一个人不孝,其表现得忠、善都是”伪善“”伪忠“,是作秀。
二,孝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要从“孝悌”开始,通过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上对君王尽忠,下在朋友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扩大到去“爱人爱众”,使社会达到和谐。
《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一个人只有彰显了自己的明德,发扬了善性之后,才可以去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将对自己的亲人的爱推广到对别人的亲人,那么治理国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因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
后来汉武帝采纳了儒家董仲舒的建议,创设举孝廉的岁举科目,选拔孝顺父母、办事清廉的人为郎官,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实职。
《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什么先什么后,就比较接近”道“了。曾仕强老师认为,孝也是治理公司的根本,如果你要用一个人,很简单,派人到他家里去看看,打听一下他在家对父母是否孝敬;一个很厉害的人,如果不能孝敬父母,那他迟早会害死你的。一个人你要升他的官,先去看看左右邻居对他的评价,在家怎么表现。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人在家对父母不孝敬,这个人的心就会很可怕,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你,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关心爱护别人,去积德行善吗?
百善孝为先,孝时首,善是尾。从善者福必佑之,我们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善待每一个人,相信福虽未至,但祸已远行。
《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世间一切都有因果循环,百善孝为先,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孝道都要世世代代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