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 #修心 | 亲亲为大
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
《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就是道,诸子百家都是在讲这个道。
老子“抱一”,孔子“一以贯之”,佛也将“皈依”,西方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源头都是易道。
《易》说“易简之善配至德”。
《中庸》说“非至德,至道不凝焉”。至德和至道凝合为“一”。
那至道是什么?
至道就是孝。
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每个人原本都有君子之道。
《孝经》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个人如果不孝,则失去为人之道。不孝,又何必生儿育女?所谓“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懂孝儿女,也应知孝老的。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女子柔弱,为母则刚;一天所忙就为儿女,却又乐在其中。
大舜被称“大孝”,大孝就是至德;再差一点就称“达孝”,即知道孝、懂得孝。孔子对武王之孝颇有微词,《论语》里才说“尽美矣,未尽善也”。
凭着良心去做。穷人有穷人的孝法,家贫才出孝子。父母必有所好,到街上不必化几个钱,就算吃一口,心里也就暖烘烘的,全家都乐,家贫愈有孝之乐;孝太容易了,就用点心,而非花多少钱。孝并没有标准,因为父母所好不同。
孝是用实际行为表现出来的,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父母看,应该从内心发出来,做给自己看,“以德配天”而”近乎道”。孝的本质,在于自己仁心仁性的显露,就如《论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本”的“本”就是孝。
孝从哪里来?孝从祭祀来,祭祀是殡葬自然孕育而成,源自人的恻隐之心,不忍亲人尸体裸露荒外,遂有了棺椁殡葬;有了殡葬的礼仪,才有祭祀,更是对亲人思念的恭敬纪念。
炎黄子孙只拜天地、祖先、先贤;自古以来,拜祖先便是孝道的重要活动,通过祭祀感恩祖先、情通天地,反省己过。
孝道让人明白天地是根,父母是本,人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能思源,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公正无邪,而道德修养也才能够日益精进,就如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我们就是要从人一无所有的来,最后也回归一无所有,守一归元,不断近道,领悟道,最后得道,以德合天,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