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 | 孝从哪里来
孝道即明德
孝为德之本,至德即是孝,孝从祭祀来,祭祀从殡葬来,殡葬则源于人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乃人之天性,即《大学》里所说的”明德“。
一,孝从祭祀来
全天下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祭拜祖宗的,但是祖宗、祖先在哪里?祖宗就在你的身上,也就是心里。
父母解决我们的肠胃,让我们吃饱长大,父母传授技能,解决日常生存问题。
祖父或者说祖先祖宗,他们在我们的心里,负责传承,把家族的传家宝,把思想品德传承下来,统一我们的思想意识。
我们同祖先的交流,是一种精神的互动,是一种感应,不是物质上的。孔子说”祭如在“,就是你在拜祭祖先的时候,就当作祖先就在你的面前,如果你心里没有祖先,就不要去祭祀。只有祖先活在你心中,你才能活在你子子孙孙的心中,家族的美德才能传承下去,得以永生。
本质上来说,祭祀就是一种交流反思,一些不方便同别人讲的话、讲的事情,可以跟祖先交流,其实就是借祖先的名义,自己与自己交流对话,反求诸己,彰显心中的”明德“,求得心安。人们在祭祀时,除颂扬祖先的功德外,还要用一定的礼节来表达、体现对祖先的崇敬,这就是孝心。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必尽其礼,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者,祭必尽其诚,虔诚静穆地追祭历代的祖先;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即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
二,祭祀从殡葬来
祭祀是殡葬自然孕育而成。
上古时代,父母亲人的遗体都是很随意的丢弃在一些沟里,常被动物、虫子啃食等,子女看到了于心十分不忍,就用土把残缺的遗体掩埋,后来有制作棺椁,让遗体不和土接触,慢慢就自然而然演变出殡葬的礼仪。
先是建坟墓,结着看风水、定日子,后来又是做法事等,后面又发展出孝祀,故人的忌日要上香祭拜、要追思缅怀,如是就形成了祭祀的一整套完整仪式。祭祀他,那他就活着,就活在子孙的心里。
中国人得永生有三种方式:立功、立德、立言,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要求有点高,那就去生养抚育子孙,让他们记住,活在子孙的心里。
《论语》中还记载:孟懿子曾向孔子请教孝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无违。”樊迟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三,殡葬来源于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与生俱来,是人的天性,是”明德“的一部分,但是发展成为孝,还是经过后天的教化,使子女对父母的情成为不忘本的感恩之情、永久怀念的传承之情,进而成为家风,把对父母的情,推展道对祖先的情,再向外扩大,以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上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不忘本”,对已去的先人追养和祭奠,祭祖是对生命赐予者的情感上的缅怀和纪念,同时也使人伦关系在情感上得以延续。我们从恻隐之心发展出殡葬、祭祀的礼仪,从祭祀升华出孝道,孝道彰显”明德“,反求诸己、天人合一去修身,治事则凭良心,最终亲民,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