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占筮时,筮得某一卦,便查阅《周易》中该卦的卦爻辞,按其所讲的事情,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所以易经以前只是工具,日常翻阅的工具,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那种,就像现在的新华字典,卜的一卦去翻书就行了。
一,易有三义
易有三义,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
简易一些书籍里叫易简,大道至简,再复杂的事务也到找到最关键的核心本质元素,说明易卦阴阳变化规律本质的简明性、非神秘性,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的简易属性,在我们老祖宗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看似简单,功能多样,如筷子、毛笔等;而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练字的人有毛笔一大堆,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变易和不易这两个需要合在一起看,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就如万事万物的阴阳两面,没有变就没有不变,没有不变也就没有变。变易体现阿是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变只是现象,变的本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体现的是相对静止或者相对稳定。比如拿时间来说,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明显不会改变,过去的事情,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不能从变还是不变的维度来窥探;现在的状态也是综合的,有变的,也肯定有不变的。
二,变之原则
从哲学角度来看,变是现象,现象是瞬息万变的;不变是本体,本体永远不会变,可能这也是从人类认知的维度来看,如太阳东升西落,可以说是不变的自然规律。《道德经》里也说,道可道非常道,有“常道”,自然也有非“常道”;有变就有不变,这是无法彻底切割分开的。
曾仕强老师在百家讲坛中曾说,《易经》这本书,最早的时候叫《变经》,因为它研究的就是变化的道理;宇宙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易经》所表示的就是变化的规律,后来才把《变经》改作《易经》。同时曾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并提出了变的三个原则。
一是权不离经。权就是权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常的守则、不可以变的规矩。不管你怎么变,都不能超越这个规矩,就像人的初心,一个人的外表、穿着可以变,但是内心、做人的原则不能变。合理还是不合理,才是该不该变的标准。
二是权不损人。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损人不利人的事不叫变通。使既得利益者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就是平常所说的不作恶。
三是权不多用。常常变,就表示原来的很不成熟,就说明你的规矩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会常常变呢?偶尔用,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变到连根本都变掉了,那是最可怕的。
三,易的功能
《易经》有四大功能,就是象、数、理、占。
象就是天文、地理,天文就是天的象,地理就是地的象,就如《易传》里所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自然,对人来说,相貌就是人的象,但人的相由心来决定,这就是相随心转。
数,《易经》的数包含了气,也就是活的数,数和气是源自河图、洛书。数有生数、成数,也有变数、定数,过程中充满变数,最终的结果就是定数,定数是不会改变的。
理,《易经》的理就是推理,推演出来的规律、道理。按照易经的说法,一个人如果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的。顺着道理这个势去发展,结果大致就会是那样。
占,占就是占卜。易经里的用语是吉、凶、悔、吝,你卜出来的卦就是这四个之一,但是易经理的吉凶都是附带条件的,也就是在某种情境下顺着形势去做,就会对应相应的吉凶悔吝;如果条件变了,对应的也就变了。
四,我们的易
孔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但是,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我们使用最多的就是占,其他三个功能更偏向专业技能。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卜卦的目的无非都是预知未来,趋吉避凶。曾仕强老师说,孔子的”不占而已矣”有三个原则:一是如果相信占卜,就违背了伦理的立场;二是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三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动机要很纯正。
所以,占卜是有条件的,一是咨询不足,数据不全,才可以占卜;二是犹豫不定,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占卜;三是每次占卜只问一件事;四是占卜要诚心诚意。
古时候占卜需要沐浴焚香、然后通过揲蓍法、纳甲法、梅易法或其他办法起卦,整个过程下来至少需要三十分钟以上,占卜者通过这诚意满满的三十多分钟时间,入静入境,激发灵感,通过潜意识找到卦和所卜之事间的关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卜到了一个卦,自己该如何解读呢?
这里可以引入紫微斗数里的一些概念:本命、大限、流年,从时、位维度进行解读。
第一,先画出自己的本名卦,据此推演出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目前所处阶段的特点;
第二,描述个人目前的境况(如身份、职业、当前面对的形势)
第三,查字典,查到所卜卦的上下卦、卦爻辞和六爻阴阳,参照乾坤两卦爻辞和“元亨利贞“四卦德,描述出所卜卦对应的情境;前两步里描绘的人在所卜情境下,该怎么顺应形势合理完成所卜之事,确保元亨利贞。
这样,不同的人、在人生不同阶段才能合理趋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