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精神)
4.实事求是、勤勉笃实的务实作风
实事求是也是湖湘文化精神的明显特征。在岳麓书院讲堂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题写的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仿佛还在昭示着湖湘学人不断保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人颜师古解释这四个字,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得事实,每求其真也。”在湖湘文化的传统中,实事求是不仅体现为一种学风,更重要的是,它还与勤勉笃实、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湖南人求学问道、经邦济世的自觉追求。
湖湘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由荆楚文化发展而来,同时又深受墨家的影响。墨家提出了“有本之者,有源之者,有用之者”的三表法,主张认识事物要根据前人的经验,根据“百姓耳目之实”和实践的效果来判断真理是非。墨家这种思想对湘人影响甚大,到宋代周敦颐以后,不仅成为了湖湘学人的哲学观念,并且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准则。周敦颐《通书》阐述了“诚”的思想,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这里所说的“诚”,实际上就是“实事实理”。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周氏“诚”的思想。他认为“诚”就是客观存在,“诚者,实有者也”;他还认为“诚”就是忠实于客观事物,即“忘乎己而一于理”。这些都是实事求是学风的具体表现。
王夫之之后,湖南学人继续发扬务实求真之风。魏源提出:“以事实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他对当时中国事务和世界世务悉心探究,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人”的震耳发聩主张,这正是湖湘学人实事求是的最好体现。乾嘉之际江浙一带的考据家如戴震等人,他们做学问虽讲“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但他们的“实事求是”只是埋头于故纸堆而不问现实,与社会实践是相当隔膜的。曾国藩对这种现象很是不满,他说:“近世乾嘉之间,诸儒务为浩博,惠定宇、戴东原之流钩钻诂训,本河间献王之旨,薄宋儒为空疏。夫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朱子即物穷理乎?”曾国藩正是有了这种实事求是的理性认识和自觉追求,并将其贯彻到他的社会实践中去,才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左宗棠一生,前40年孜孜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实学,后30年则将其所学大展鸿图于实践之中。他对实事求是的体会尤为深刻,直到临终他还在遗折中写道:“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湖湘文化主张务实践履、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毛泽东。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一向强调知行统一和力行的重要,他主张:“学者务积功于实事。”泽东在形成自己知行观的过程中明显受到老师的影响,这在他的早期文稿中多有体现。他曾在《伦理学》一书的批语中写道:“伦理学之正鹄在实践非在讲求。”不但刻苦地学习书本知识,他还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研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曾多次与蔡和森等好友“游学”,深入农村了解民间疾苦。毛泽东青年时期形成的这种重力行、重践履的学风,在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他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既是对重力行、重践履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它的超越。
本文资料来源于聂荣华、万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化通论》
草根网文章标签(TagCloud)